首页 新闻

大学生的公众号:当自我表达的热情遇上自媒体大潮

近年来,大学生运营的公众号得到了不少关注,有的文章甚至会引起社会的讨论,这是如今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思想和文化可以更快更广的传播的重要体现。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曾在2016年面向全国501位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5.89%的学生表示曾经“参与过微信公众号的运营”,43.93%表示“自己或者与朋友一起创办过微信公众号”,33.57%的大学生表示“参与过商业性质的微信公众号运营”。
随着网络的发展,自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的结构和方式,更多的大学生可以参与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笔者在不同类型大学生公众号运营者中展开访谈调查,试图通过他们在微信公众号运营中的经历、感受和未来的规划理解自媒体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初衷:兴趣和自我表达的渴望
不同于传统媒体,自媒体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给了更多人向公众表达自己思想的可能性,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有了更好的传播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的平台。公众号平台是新时代下人们平等发言的机会,传播速度十分迅猛,加上基于朋友圈的人际传播更亲密,更多人愿意去点开阅读,公众号在这几年形成了一个大潮流。
大四国际关系专业的小凤梨是大学美食公众号的运营者,小凤梨称, “运营第一个公众号主要是因为当时赶上了公众号的巅峰,感觉可以人手一个,而且是不需要任何门槛就可以发声的平台,日常的感情也有可以抒发的地方,我所做的和美食有关,在发这些美食推送的过程中我希望得到认可。对我而言有的美食店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情怀,是我们在校的人关于学校的标志和认同。”
大学生创建公众平台的动因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公众号潮流时期的热情,很少有盈利的目的。大四行政管理专业的大侠是大学街拍公众号运营者,充满时尚元素的文章受到许多同学的欢迎,在大侠看来,“那些自己在运营公众号的大学生很多是把自己的平台作为一个日记平台,不太会考虑受众,不会考虑阅读量,就像是一个部落格,而非社会上运营的公众号,一开始很多人会想做公众号也是让大家了解到某一个他很擅长的东西,以此获得成就感,有的人也会写一些有文艺范的东西,比如散文和影评。”
除此之外,近一两年公众号成为了新兴的低门槛宣传手段,很多大学的课程会需要利用公众号完成自己的小组作业。大四汉语言文学的Mabel曾写过10万加爆款红文,她运营的公众号内容与校园文化、青年热点紧密相关,Mabel表示自己第一次做公众号就是在选修课上和同学一起利用公众号宣传小组项目,第一次的成功带给了她和小组成员们更多的动力。
当然,在大多数以兴趣和分享生活内容为出发点的大学生自媒体人之外,也有为校内创业项目和科学项目做推广的大学生运营者。大三汉语言文学的Shaw所运营的公众号不是个人单独运营的,是受学校研究科学美妆和人工助理产品的团队委托,负责相关的内容运营,该公众号主要用于调查产品是不是符合大家的需求,也是为未来的推广打基础。但是言及自己最初做公众号初心,她表示还是完全是出于兴趣,现在她仍旧在运营最初和同学合作的与美食、时尚相关的个人公众号,也和同学一起写了不少有高阅读量的文章。
抉择:要流量还是要质量
更高阅读量和粉丝数量无疑是自媒体人的追求之一,但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对以公众平台为代表之一的自媒体有了接触后,他们也有了对自媒体运营和内容的一些感受。对于追求流量还是质量,Shaw表示,“如果真的要好好做,肯定还是需要想办法去增加粉丝和引导流量,但是我也会更加关注用户的转化率,而不是追求一篇文章的阅读和粉丝数”,她谈及之前所做的公众号,在一篇阅读量高的文章出来后或许会有很多人关注,但是真正理解他们推广的科学美妆产品并且感兴趣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少部分,因此只能推出更多的东西,才能筛选里面的用户,有的用户可能被标题骗进来后,关注了之后,发现没有什么意思,之后就不再关注了。因此她认为要更多关注粉丝的质量,形成一个社群,也会增加效率。
在她看来,有的文章为了阅读量会写一些很极端的内容,“要鼓励理性的思考和宽容的对话,不是要煽动情绪。从创作者的角度看可能是出于无奈的,但是作为大学生如何在追求阅读量和质量之间追求平衡,我认为需要不断的实践才行。” Mabel也表达类似的想法,“我觉得运营公众号比较累,还要考虑涨粉丝和获得点击量,但是有的时候点击量和内容质量并不一定相关”。
就Mabel而言,她认为公众平台等自媒体带来的是快速但是质量不够高的内容,传统媒体的写作或许更能积淀出一些好的东西,在一部分大学生看来,内容是更加重要的,“作者的思想、风格和眼界会占据很大比重,即使是娱乐向幽默搞笑风格的也应该有一定深度才行。”
困境:大部分运营持续期短
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以学业为主,在公众号大潮离开后,要将作为兴趣的公众号继续做下去并不容易,大多数大学生又会很快离开这一区域。
大侠认为建立个人公众号的浪潮已经过去,大家的热情大多已经消退。在Mabel看来,如今的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大号都已经成型了,以后也会归于垄断,在运作整体较为成熟的情况下,再去做一个新的群众向的公众号可能会比较难。但是她仍旧认为,“虽然潮水已经过去,势头不再那么强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你会不会游泳。”
除了热情的消退,对大学生而言,继续的投入会耗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受到学业、对未来的规划和自己在运营公众号之后的判断等多方面影响,往往会减少在运营上的时间投入。不仅如此,大学生的公众号多由3~4人左右的小型团队运营,因此同学和搭档之间还需要互相协调时间,小凤梨在运营公众号时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需要考虑有的同学档期安排适当与否,会不会拖稿,因为大家都有不同的事情。最后还是放弃做这个公众号了,因为当时我们四个人有两个都出国交流了,在国内的两个人也有自己要做的事情,大家都比较忙。最初可能都是因为一股脑的热情和冲动做的,因此不太持久。”
未来:商业化的、多形式的公众号
对于大多数运营公众号的大学生而言,以兴趣为出发点,以公众号大潮流为推动力,他们纷纷建立了众多内容丰富的公众号,但是在潮流过后,一部分人放弃了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Mabel感到运营公众号的经历让她觉得继续作为大学生运营公众号没有意义,而新媒体的内容又太快,质量无法保证。留下来的要么继续发布思想和情感为主要的内容的推文,要么逐渐走向了对公众号进一步运营和推广之路。继续在公众号上进行发展的大学生都面临转型的需要,一方面,公众号的关注者们逐渐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另一方面,大学生运营公众号的环境与社会中运营公众号的环境也不再一样。
也有人选择坚持。大侠表示不会把自己的公众号作为自娱自乐的平台,会继续向更好的方向运营下去, “接下来我可能也会走一种套路,比如通过和广告公司合作增加粉丝量,通过文笔和商业模式的结合来吸引粉丝和增加阅读量。我想我不会再仅仅像一个大学生一样靠着热情来做公众号了,对我而言没有意思,我觉得那样自娱自乐的时代过去了”。
但在Shaw看来,在目前公众号红利期已经过去,如果作为一个事业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公众平台,而是要结合音频和视频。因为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在自媒体类的互联网公司工作,Shaw希望能够再在诸如“梨视频”、“喜马拉雅”等视频和音频的自媒体上有所了解和实践,通过多渠道的结合,将多个影响力的传播方式相结合。